鉅亨網記者宋宜芳 台北
資誠 PwC 今日發布 2016 低碳經濟指數報告,報告顯示,不僅主要經濟國家近期的脫碳率進展符合預期,達成 2015 年巴黎協定期望之 2.8% 的脫碳率,並且是自 2000 年以來最高速率,高於以往平均水平 2 倍以上。
中國、英國和美國在指數中顯示領先,主要新興經濟體 (如南非、墨西哥、加拿大和印度) 去年的碳強度也大幅下降,超過當初在巴黎峰會訂立的目標,此更意味著碳排放增加與經濟成長並非正相關 。
在 PwC 2016 的調查報告中,中國首次成為主要經濟體碳強度的標竿,主要因 2015 年太陽能發電量增加 70%及經濟活動結構改變,發電廠效能政策也是因素之一,因而使煤炭需求量減少,也提升空氣品質。過去,中國煤炭需求量約佔全球的一半,這樣的改變也顯示中國對全球煤炭市場及全球排放量造成重大影響。
PwC 研究也指出,阿根廷、印度尼西亞、巴西、沙烏地阿拉伯和義大利則必須多付出心力,其碳減少量甚至尚未達到當初設定的國家自定預期貢獻 (NDC) 目標。
在過去 15 年中,全球平均脫碳率每年僅 1.3%,預估將在 2036 年全球碳預算會用罄;雖然 2015 年碳強度下降達到 2.8%,已創下目前紀錄, 但即使在此較快的脫碳率下,全球碳預算也僅能多持續 4 年由 2036 年延至 2040 年。
2016 PwC 低碳經濟指數。(表:資誠會計事務所整理提供)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會計師李宜樺表示,根據 PwC 的觀察,為達成巴黎協定的碳預算目標,每年碳強度的減少需從 4 年前的 5.1% 達到 6.5%,因此各國政府需有立即提高目標的決心,並加快低碳投資。政治人物在巴黎峰會後仍須保持動力,且讓協定持續行動生效,談判者們在馬拉喀什會議的進展將備受關注,特別是行動方案、碳金融機制和如何消彌國家目標和全球目標之間的巨大差距。
李宜樺指出,對企業來說,如何因應氣候風險,如何協助供應鏈對負面衝擊做出應變;政策法規的變化 (如碳定價機制);消費者偏好改變對企業的衝擊及機會;長期基礎建設融資或難以預測的極端天氣等,皆為在後巴黎協定時代執行有效風險管理的必須清單。
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永續發展服務部門經理柯方甯說明,台灣雖非巴黎協定締約國,但仍遵循 NAZCA(Non-State Actor Zone for Climate Action Platform) 機制提出減量承諾,訂定 2030 年溫室氣體排放量目標為 BAU (business as usual) 減量 50%(214 百萬公噸 二氧化碳當量);相當於 2005 年碳排放量再遞減 20%。
近 10 年來,台灣政府各部門除推動頒布法令,也積極推廣落實節約能源行動,巴黎協定後,環保署積極投入訂定「溫室氣體階段管制目標及管制方式作業準則 (草案)」,期許未來透過「部門溫室氣體排放管制行動方案」推動整合研擬碳預算,進而適配出台灣合宜之碳定價機制。
李宜樺指出,雖然台灣受限於天然資源匱乏且高度倚賴進口燃料,但台灣企業具備高度創新和研發能力,開發新產品提高能源轉換效率,及再生能源利用關鍵零組件,並且大力支持台灣政府綠能政策,購買綠電及再生能源比例逐年提高,再加上以台灣企業高度國際化的視野及能力,透過未來積極參與國際市場及建構碳金融,不僅是推動台灣達成減碳目標的關鍵力量,相信也能對全球減碳承諾做出重大貢獻。
電動床架和室電動床推薦居家照護床
D38F456E139C0621
留言列表